虽然我对日本文学和艺术有着莫名的好感,也知道这部片子在Douban上的评价很高,早就下载在机器里,但是因为片名的缘故——我是一贯不爱看表现死亡之类赤裸裸的人间惨剧的电影的,一直没看。周五晚上闲着,翻出来看了,感觉真好。
日本是个奇怪的民族,可以丑陋变态到令人发指,也可以脉脉温情到叫人心碎。记得中学时学选讲的课文《一碗阳春面》,当时读着读着就忍不住落下泪来。再后来看川端康成的《雪国》,简简单单的情节,怎么能写的这么好看?更不要说他的《伊豆的舞女》和后来改编的电影,不论是文字还是画面,单纯的美到无以复加。
《入殓师》保持了这样的优秀传统,简简单单的剧情,充满了如诗的画面,不乏可以回味的隽语。入殓这个大多数人平常不会注意甚至会心生厌恶的题材,难得导演可以把它拍的那么优美,几个大段入殓仪式的描写,镜头运用一丝不苟,仿佛舞蹈,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比曾经亲历的葬礼场面,对比确实在赚死人钱的丧葬人员,这种差别更加叫人难受。
我相信每个人的善良或许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有些人被埋在心底一辈子都很难挖出
《入殓师》观毕。
这次,被强大的亲情撞伤的心肺,俱恐近期难愈。
电脑里来回播放着久石让做的电影原声。大提琴不休不眠的跳跃,让我终究还是出不了戏。
这部电影,生死紧密缠绕,有生者的地方必出现逝者。可是死亡的庄严肃穆如小林为死去的中年妇女入殓时背后的灵堂一般雅致素美。我喃喃自语,为何日本这个民族温婉至此,连斥责都是低身俯腰的姿势。死亡在这个民族的呵护下退去了恐怖的外衣,有的只是一份甘之如饴的期守。
从小我就是一个恐惧死亡的人,常常在深夜睁大双眼仰躺在床上,看没有一丝光亮映衬的天花板,想象死亡的形状和垂死者颠簸的心境。因为死去的人就不会再说话,没有为生者表达,死亡就变得神秘而无端。没没我很认真的和大人们说我怕死时,他们总是哈哈大笑的抚摸我的头,可我内心是纠结和正式的,表达着我的恐慌。
看完《入殓师》我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死去的人会那样的可爱美丽。
你若问我这部戏那几场最吸引我,我真的很难回答你。
因为它静缓而汹涌,如溪水里逆行而上始终停在原处的鲑鱼。我没想过鱼也有如此坚强倔强的品种
《入殓师》是广获好评的日本片,所以也很认真的看了。看罢觉得没想象中那么好,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典型日本片——日常琐碎,画面清减,不动声色——我唯独不喜欢煽情部分。我感觉一煽情,就把以上所有优点都抵消殆尽了。可惜的是,这种冷静克制的叙述还是没有坚持到最后。
这部片如果说的不是和死人打交道的“入殓师”的职业的话,大概也是一部普通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这个职业中国大概是没有的,比较类似的工作,是在殡仪馆里的化妆师。但入殓师并不仅仅是化妆师的工作,他是需要当着所有死者家属的面,给死者清洗,更衣,美容,使之面容安详、形态庄严,保持有尊严的死亡状态。
我记得我自己看过一本书,叫《我们如何死》,讲的是大多数人的死因是什么。我记得书里说大多数人将死于慢性病的折磨,死得相当痛苦,绝非寿终正寝。死亡将不可避免地在死者身上、生者的心里留下痛苦的印迹。于是我知道,如何让一个死亡显得平静、庄严、容易让人接受,这就是一个入殓师存在的价值。
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无不表现出对死者的尊重。这种尊重
“入殓师”死是生者的事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ibinter.cn/555/kandianying-1421.html